“最后一板襯砌澆筑完成!”2024年11月28日,中交二航局雄忻高鐵雄安地下段6標項目施工現(xiàn)場傳出陣陣歡呼,經過9個月的攻堅奮戰(zhàn),標段內623板襯砌全部澆筑完成,一場硬仗終于以“二航智造”勝利收官。
“這場‘仗’打得真漂亮!”項目部常務副總工羅會武聽著現(xiàn)場的歡呼聲,嘴角不自主揚起,他指著隧道上方的智能移動工廠說:“我們的勝利可離不開這個大功臣!”
雄忻高鐵雄安地下段6標項目位于河北省雄安新區(qū),線路全長5.43公里,采用明挖法施工。針對長大明挖隧道線路長、工序繁多、深基坑作業(yè)點多面廣等重難點,項目團隊引入“工廠化理念”,將隧道施工各道工序進行分解,通過技術和裝備革新,打造了高鐵明挖隧道智能化移動工廠,形成了流水線生產方式,實現(xiàn)減人增效。
“別看現(xiàn)在就2個廠房,我們最開始設計了3個嘞!”說到這里,羅會武眼睛亮了起來,一邊說一邊翻手機里的工作記錄。從設計到落地實行,他看著移動工廠逐步“長大成型”,傾注了很多心血。
2023年4月30日,時任二航局技術中心巖土隧道部技術負責人的羅會武,帶著“要把京雄城際鐵路沒實現(xiàn)的智能移動工廠做出來”的決心抵達雄安新區(qū),與項目團隊共同開展核心技術攻關。
通過對京雄城際鐵路移動工廠和雄忻高鐵雄安地下段項目重難點的梳理和對比,團隊按工序設計了起重、鋼筋體系轉換、養(yǎng)護三大廠房。然而推演過程中,羅會武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三大廠房很容易“打架”。
“隧道就像一條線,起重廠房在前面,鋼筋體系轉換廠房在中間,養(yǎng)護廠房在最后?!绷_會武比劃著三大廠房的布局,“如果起重廠房不挪動,就會擋住鋼筋體系轉換和養(yǎng)護廠房的前進通道,原本相互配合的工序反而彼此成了阻礙,提升效率成了癡人說夢?!?/p>
于是,團隊圍繞優(yōu)化廠房進行研究?!澳懿荒芎喜S房功能,減少設備互相干擾呢?”經認真思考,羅會武找出問題關鍵。隨后,團隊決定將起重、鋼筋體系轉換廠房合并,通過在體系轉換廠房設置側壁開合功能,配備懸臂式桁吊,將兩個功能融合,終于實現(xiàn)起重吊裝、鋼筋綁扎、澆筑、養(yǎng)護互不影響。
經過多輪優(yōu)化升級,2024年3月,移動工廠正式投入使用。
“怎么這次定位弄了兩個多小時?”2024年4月初,第四板襯砌施工現(xiàn)場,羅會武看著工人和測量員圍著模板臺車兩個多小時了還沒定位成功,擔憂地問。
為了弄清問題出在哪,項目團隊隨即聯(lián)合相關單位開展專題研討。他們把可能的原因列成清單,再逐一組織現(xiàn)場試驗,結果漸顯。
原來,是臺車架體使用后沒有“保養(yǎng)”,部分關鍵螺栓松動了。因為臺車拼好后是無荷載調試,所以應用效果良好,但真正使用后架體反復受力,且行走過程中螺栓反復扭轉,導致松動。此外,臺車使用也不當,項目部使用的智能臺車配備變頻電機,本是為了減少設備啟動沖擊荷載影響,控制變形,然而現(xiàn)場工人在定位時,采用的卻是傳統(tǒng)粗暴的沖擊扭轉架體法,變頻電機無法提供沖擊荷載,駕駛司機也不會看相關定位數(shù)據(jù),最終導致定位時間過長。
“我們這文化水平實在看不懂這么多專業(yè)數(shù)據(jù),以前都是憑經驗干活的,也沒什么大問題?!辈簧僮鳂I(yè)工人袒露真實想法。
“癥結”終于找到,“罪魁”是工人對設備數(shù)字化、智能化熟悉程度不夠。于是,項目團隊對產業(yè)工人進行“手把手”教學,讓產業(yè)工人完成了從“不會用”到“用趁手”的轉變。
標準操作后,問題迎刃而解。臺車自動定位精度穩(wěn)定控制在設計要求內,誤差僅10毫米,時間也縮短到15分鐘。經過三天修整,施工現(xiàn)場恢復了大干場面,羅會武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技術革新在提高施工質效的基礎上,也要為工人減負,要服務工人,而不是給他們增加麻煩。智能化移動工廠之所以能扎實落地,這一點也特別重要,很慶幸我們真的做到了!”羅會武笑著解釋道。(謝楠)